病毒式行銷是由歐萊禮媒體公司(O'Reilly Media)總裁兼CEO提姆·奧萊理(Tim O'Reilly)提出。
最早被使用在e-mail上,社群崛起後,更被廣泛使用在人與人之間高度連結的平台。建立起的擴散式行銷模型,具感染力的話題會像病毒傳染般不斷擴大。
(下圖:病毒式行銷模型)
病毒式行銷必要條件
要讓病毒式行銷運作,必須要有具感染力的病原體,適合此病毒傳染的環境,還有足夠的時間(生命週期)。
一、話題-病原體
要有具備感染力的話題,才能產生效益,要讓人產生共鳴,須具備以下因素。
1.社交價值(Social currency):要讓人在分享時造成優越感。
2.觸發點(Trigger):能夠與生活有直接連結和聯想。
3.情緒共鳴(Emotion):內容會引起同感或增加情感反應。
4.群眾效應(Public):周圍的人都在討論時會吸引加入話題。
5.實用價值(Practical value):提供的資訊能幫助別人。
6.故事性(Stories):具備故事背景的話題能更引人入勝。
二、平台-適合的環境
要找到能讓病原體(話題)生存並繁殖的環境,才會產生擴散效應。
例如今天要推廣一個3C產品,但話題放到一個專門討論美食的群組,無論再強大的感染力都不會產生效益。
但若是將特點是份量超多的料理商品,放到大胃王、美食家討論的社群,擴散速度就會非常快。
1.平台特性:是否能便於分享或轉發訊息,這會決定擴散的程度。
2.使用者群眾:對要宣傳的話題是否會有興趣,將影響擴散的意願。
3.擴散者的朋友:對話題有興趣的人,朋友如也是相同類型,會再次產生擴散效應。
三、時間-生命週期
當病原體(話題)在擴散的過程中,會有被傳達的次數和時間,如能夠建立持續循環的生命迴圈,病毒會持續擴散下去。
但由於數位世界的大量資訊,如話題本身不強,可能週期在幾次的擴散後、或到達無法產生共鳴的族群時就會停止。
(下圖:能觸動分享的十個動機 /出處Unruly)
分享動機:
1.尋求朋友的看法(Opinion seeking)
2.社交效用(Social Utility)
3.開啟話題(Conversation Starting)
4.分享熱情(Shared passion)
5.真實的社交(Social in real life)
6.冷門資訊的榮譽感(Kudos: Coolhunter)
7.權威上的榮譽感(Kudos: Authority)
8.知識與時事(Zeitgeist)
9.強化個人印象(Self-expression)
10.社會公益性(Social good)
病毒式行銷的應用
一、冰桶挑戰賽(Ice Bucket Challenge)
臉書統計超過120萬人發佈相關的影片,1500萬人參與話題討論。
挑戰內容與對應:
這是為"美國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協會"籌款而發起的慈善活動(話題-故事性、分享動機-社會公益性)
要倒一桶冰水在自己頭上(話題),拍成影片上傳到社群平台(適合的環境),並指定三個好友參加活動(分享動機-開啟話題)
被點名的人要在24小時內完成挑戰(生命週期延續),否則要捐100美元給ALS協會。
且當越來越多人參加,甚至許多名人加入後,就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挑戰(話題-群眾效應)。
(下圖:比爾蓋茲參加ALS冰桶挑戰)
二、白金還是藍黑
24小時內在微博上造成80萬次參與,包含1萬7千多次轉發。
挑戰內容與對應:
有人在Tumblr(適合的環境)上傳了一張洋裝的照片,有人看到白金色、有人看到黑藍色(話題-觸發點),造成兩派的熱烈討論和轉發(分享動機-尋求朋友的看法)。
隨後帶動知名網站Buzzfeed進行網路投票、心理學和色彩學專家解析(話題-群眾效應),深入探討的結果產生更高的效益。
且在Twitter上引發各大品牌搭此話題風潮做宣傳,包含樂高、M&M、達美樂、Oreo、Xbox...等(生命週期延續)。
(下圖:白金還是藍黑原圖與調色版)
(下圖:Twitter上Oreo與樂高的發文)
賽斯數位行銷課程:http://bit.ly/31ffox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