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目前仍是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平台,使用者佔全球25%的人口,而台灣人口83%都在使用
男女比例為51%男性、49%女性;年齡分佈13-17歲5%、18-24歲19%、25-34歲27%、35-44歲23%、45-54歲14%、55-64歲8%、65歲以上4% (數據來源:Digital in 2018 in Eastern Asia)
(下圖:Facebook創辦人Mark Elliot Zuckerberg)
Facebook社群平台起源
就讀哈佛大學的Mark Zuckerberg,寫出一個互動型的程式Facemash,隨機出現兩張學生的照片讓大家挑選較火辣的
為了取得照片資料,而入侵到哈佛電腦網路,取得宿舍房卡的相片
這也成為Facebook的前身,以此概念演進增加功能,逐步推動到各大校園,於2005年開放所有年滿13歲的群眾註冊
(下圖:六度分隔理論示意)
Facebook功能演進及邏輯
基於社群的特質,需要大量的使用者和其中存在的互動連結
2016年Facebook聲稱六度分隔理論(全世界任意兩人可由六個不同的人連結在一起)已縮減為3.57人
為達到這個目標,Facebook經營的基礎不能脫開兩件事,就是"使用者"和"互動"
如果沒有使用者,社群就不會存在;而這中間沒有互動,就無法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
一、使用者的鞏固
1.實名制:由於假帳號與幽靈帳號數量過多,2014年10月開始施行實名制,並無預警將用戶停權,也造成許多爭議
2.收購程式:大量收購不同的程式軟體公司,擴張新功能增加使用者新鮮度(包含2012年收購Instagram、Face.com人臉辨識,2014年收購WhatsAPP、Oculus VR等)
3.功能仿效與擴增:2013年增加Twitter與Instagram的#hashtag、2016年增加YouTbe和Instagram的直播功能,並新增除了讚之外的大心、哈、哇、嗚、怒五種反應,2019年增加比特幣功能的Libra
二、提升互動
1.演算法:官方統計每個人會加入200個粉絲專頁,而84%為對發文無反應的殭屍粉。2012年降低粉絲專頁觸及至10%、2017年降至3%、2019年降到2%以下
2.減少無意義互動:有引導式或活動抽獎等強迫產生的動作,會被視為無意義互動並降低觸及率(包含要求按讚、分享、留言+1等方式)
3.提升社團曝光:2019年將提高所有加入者都可發文的社團曝光量,取代只有官方能發文的粉絲專頁模式,以增加有意義的內容發佈和互動方式
(下圖:2007年第一屆F8大會Mark Zuckerberg演說)
Facebook年度 F8 開發者大會
源於Facebook企業內部舉辦的8小時黑客松,也就是編寫程式的馬拉松
開始於Mark Zuckerberg的主旨演講,再進行不同主題的系列討論
2007年:動態時報(News need)上線,提出社交圖譜(Social Graph)概念
2008年:推出Facebook Connect,開放API讓第三方網站可用Facebook帳號登入
2010年:開放式圖譜協議(Open Graph),提升外部應用程式的串聯
2011年:推出Timeline頁面以及加強開放圖譜
2014年:擴充Audience Network支援的廣告型式、推出數據追踪和分析工具Analytics for Apps
2015年:在Messenger上整合第三方表情、GIF和影片應用,並推出Messenger for Business商業化功能
2016年:推出聊天機器人Chatbot和研發平台Messenger Platform
2017年:發表AR平台Camera Effects;VR 社群平台Space Beta和兩款VR相機(X24、X6)
2018年:新增清除歷史紀錄功能Clear History、社團分頁Groups tab功能,開發Dating交友功能匹配適合對象,推出VR顯示器Oculus Go
2019年:全新設計的FB5版本將淡化動態消息(News Feed)強化社團(groups)與活動(events)的版面,Dating交友增加暗戀Secret Crush功能,推出兩款頭戴式VR顯示器Oculus Quest、Oculus Rift S
賽斯數位行銷課程:http://bit.ly/31ffoxh